【引言】
从“何以中国”到“何以现代”,中华文化始终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不断发展。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文化根脉深度交融时,“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论断的提出,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里程碑。
怎样在传统与现代中锻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第二个结合”的创新内涵。
访谈嘉宾
陈卫平 体育投注现金网_沙巴体育-娱乐场*官网@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钟俊平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崔诚亮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史 苏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科研处四级调研员
记者:“第二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具有怎样的创新意义?对此,如何来认识理解?
陈卫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一直为思想理论界所关注。“第二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又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扎根中华文化沃土而根深叶茂,进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是传统文化命脉的赓续。“第二个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和中华文明包容性的融合,因而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总之,“第二个结合”对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投注现金网_沙巴体育-娱乐场*官网@: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作了总结,无疑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表现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律性认识至少增添了两方面的新内容。
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以中华文化多重元素塑造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其次,在社会主义文明方面,“第二个结合”以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为使命。它赓续传统又更新传统,意味着在更高历史阶段对传统的复归,同时也正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不仅是历史的资源性存在,更是当代的价值性存在。
记者: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实践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
钟俊平: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与“全盘西化”“实用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思潮的交锋,不断形成了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理论认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萌芽”。一是明确“中国实际”包含民族特点,即民族文化传统。毛泽东指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这里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无疑是由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二是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和承继“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总结传统文化。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之一是学习本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四是进行理论性创造和创造新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继续探索”。一是运用矛盾观点来明确了文化建设政策的制定依据和要求,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积极地进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播工作,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的文艺形式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二是从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中强调文化建设的民族性。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到,艺术创作“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批评了艺术上的“全盘西化”,“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不能完全照搬外国,失去自己的创造和民族主体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创新探索”。邓小平重申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方法,“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江泽民强调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和毫不含糊”,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主张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胡锦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理论创新,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应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升华”。在“两个大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一是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二是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和“成功法宝”。三是提出“第二个结合”并阐明结合的具体要求。
记者: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之间的关系?
崔诚亮:“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方面,“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提供了科学指引。
“第二个结合”夯实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根基。“第二个结合”突破了传统理论创新的单向度模式,构建起“双向激活”的动态发展机制。它不是简单的理论移植,也不是机械的文化拼接,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互动中,实现了“基因重组式”的理论飞跃。这种创新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内核,又赋予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国表达”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拓宽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径。“第二个结合”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筑牢了中国道路的主体性根基,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主体性自觉,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张力,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提供实践支撑。
“第二个结合”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精神内核。“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丰富了文化主体性的精神内核,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伟力。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内在支撑。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增强了“第二个结合”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使我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激发了“第二个结合”的创新活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第二个结合”创造良好文化环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促进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这些都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使我们更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第二个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记者:当前,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史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务实之举,这也是文化认同作用于政治认同的理念飞跃。
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聚人,是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统战理念及其新时代内涵,以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推动统战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而言,文化的力量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赋能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统一战线成员实际,以文化赋能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参政履职、自身建设等方方面面,不断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统一战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应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标准,依托统一战线现有的文史场馆,建设并用好一批统战文化载体,设置统战文化标识,提高统战文化的可视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凝心聚力的政治功能,把统战文化宣传扩散到更大的范围,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力。
记者丨鲍家树
来源丨团结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