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投注现金网_沙巴体育-娱乐场*官网@

图片

搜索
你想要找的

热门搜索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丨宝藏老师的“私家笔记”又来了,为读懂古埃及艺术“画重点”

2024年08月26日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火热展出。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展开独立叙事,观众得以与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饰以及萨卡拉地区新发现的彩绘木棺、动物木乃伊和雕像等重磅文物近距离相遇。

  孙乃树,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授,也是在B站上开出《西方美术史》的宝藏老师。继去年为我们解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后,这一次,这位老朋友又带来了“私家笔记”,为大家读懂古埃及艺术“画重点”。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孙乃树


古埃及为什么要造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面貌伴随此次展览中的492组共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在众人面前呈现出一幅瑰丽画卷。

  “法老的国度”板块就是以古埃及人的宇宙观“众神的世界”作为引子,讲述一部浓缩的古埃及文明史,通过一件件文物讲述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宗教意识、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涵盖从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倘若用几个简单字词来形容古埃及艺术的主题,孙乃树的答案一定是“追求来世的永恒”,壮观、简洁、概括,则是其艺术表现的鲜明特征。

“追求来世的永恒”是古埃及艺术的主题。

  日升日落,尼罗河的泛滥与消退,让古埃及人自有一套生死观:世界往复循环,人自然也有生死轮回。当尼罗河流经千里沙漠,向北汇入地中海,河岸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生命,古埃及文明在此萌发壮大,成为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史学家将古埃及称为“尼罗河的礼物”。这里,诞生了早期的文字、城市与国家,发展出复杂而自成一体的信仰系统,并在与周边区域漫长的融合交流中经历多元文明的选择和再造。

  孙乃树介绍,古埃及人信仰多神教,各种事物有各种事物的保护神,每个地方也几乎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男神女神甚至多达数百上千。同时,他们也有对动物的崇拜,比如,提尼斯崇拜鹰神荷鲁斯,孟菲斯崇拜公牛神阿比斯,还有对猫等动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甚至会建造圣兽神庙,并在动物死后实行厚葬。

  公元前3200年左右,古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于是就有了一个全古埃及崇拜的神——太阳神。太阳神被称为“拉”,后来又称为“阿蒙”,整个古埃及人都信仰太阳神,而法老则被看成太阳神的儿子和化身,古埃及人崇拜法老,法老在古埃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被看成是人间之神。

  在古埃及,还有一个具有全古埃及意义的神,就是“奥西里斯”。奥西里斯是古埃及人的冥国之神,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不灭。古埃及人迷信死后的生活,相信只要把尸体保存好,死后灵魂就可以有一个寄寓的场所,灵魂就能不灭,死者就能得到永生。因此,古埃及人发明了最好的保存遗体的技巧——木乃伊,而金字塔、神庙、雕像、绘画等古埃及艺术正是建立在这种信仰之上,这种重要的观念之上。

  古埃及被誉为“金字塔之国”,金字塔其实就是古埃及法老(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其形体为正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从马斯塔巴、梯形金字塔,到吉萨的三大著名金字塔,经历演变后最终找到了建筑美学与力学的统一。古埃及金字塔数千年来岿然不动、建造工艺的精湛,对角线的完美、一系列至今待解的“数据密码”,都让那一句阿拉伯谚语“一切都怕时间,唯有时间怕金字塔”变得更富哲思。

  岁月更迭,金字塔与神庙营造的神圣空间,掩埋于帝王谷与贵族墓中的恢宏壁画,成为世人仰望古埃及文明的标志。“法老的寝陵、贵族的坟墓、崇奉诸神的庙宇,都是世人认识古埃及建筑成就的载体。古埃及人对建筑、雕塑和绘画,有着他们独特的理解,呈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并且有着一种持续而稳固的传统。同时,古埃及艺术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和纪念性,这一切都是为法老的统治利益所服务的。”孙乃树强调。


法老的雕像为何总是“千篇一律”


  如果说金字塔是为了保存下尸体以继续“生存”继而达到“永恒”,那么,为使法老的“写真”被保留下来,使他加倍可靠地“生存”下去,古埃及人也使用了雕像。“雕塑家”一词,在当时的本义是“使人生存的人”,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他们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和需要,在作品的审美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古埃及艺术总是遵循着一套基本法则,这套法则持续了令人震惊的几千年。我们可以看到,雕塑中,人体往往处在静止状态,而且面部表情总是庄严平静地对着观众。多数立像都是僵直呆立的,从头顶经胸腰直到脚跟都在一条垂直线上。”孙乃树指出,这正是古埃及雕塑的一般特征。从雕像的姿势来看,不论直立或端坐,头、躯体、两腿必须与地面保持垂直,并呈正面形象,这就是他们遵循的“正面律”。

  同时,头像的雕刻除注意轮廓的相似外,还必须进行理想化的修饰,这样一来,威严的、肃穆的、强势的法老“千篇一律”,反映在雕塑上的“趋同性”,与一般意义上雕塑注重细节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对于头部的雕琢,其他部位却只勾画大体轮廓。雕刻一般都着色,运用黑墨加画眼圈。雕像的眼球往往用水晶、石英等矿物做成,眼珠则用普通乌铜制成,这是古埃及雕像艺术中最突出的表现技法,并在古王国时期尤为盛行。

  不过,有一段时期的雕塑却风格“突变”了。在这次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中,一件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的半身巨像就是明证。这一半身巨像高达2.1米,原高则达到4米。相比于展览中其他英武的法老雕像,这件巨像面部细长、眼尾上扬,有着典型非洲人的厚实嘴唇。

图坦卡蒙巨像。

  阿蒙荷太普四世在执政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埃赫”,他身体力行地推动仅以日轮之神阿吞为唯一崇拜对象的系列宗教改革。伴随而来的是新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埃赫纳吞和家人、臣民都被刻画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以实现人与神形象上的分离。不过,在他过世后,原来的艺术风格又被沿用了回来。在此次上博展中亮相的图坦卡蒙巨像面容平和、眼神坚定,与同时展出的其父埃赫纳吞巨像神秘迷离的表情形成对比。

  另外,为了分清主次,人物雕塑中的随从人员比例上特别缩小,甚至被夸大运用,而这恰恰是为了突出表现两者权势和地位的悬殊。

  孙乃树说,古王朝时期的艺术作品虽然很少,但风格已经开始“定型”,古埃及的政治、社会以及艺术风格都在著名的《纳美尔记功石板》盾形石板浮雕作品上有所表现。从这一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的遗物来看,已经呈现出这样的艺术表征。

  浮雕作品记录了第一王朝法老纳美尔统一上下埃及的业绩。浮雕的一面是纳美尔头戴上埃及的王冠,右手举着权杖,左手按在跪着的敌人的头上,表示征服。国王赤着脚,后面仆人替他拿着鞋。右角上一个人头盆上有六棵纸草花,象征俘虏了6000名古埃及士兵。上面还有一只鹰,这是上埃及的图腾,浮雕下层表示在亡命的战败将士。石板上端有两个牛头形的人像,是上下埃及信奉的大神——塞特神。在浮雕另一面,上、中、下层也呈现出三段内容的叙事结构。

  “有没有一种最早连环画作品的既视感?”孙乃树笑着对记者说。


“小人物”为何反而更加生动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还能享受着生前的一切,因此,在贵族陵墓中,除了死者的雕像、死者生前活动的浮雕外,还有大批殉葬奴仆小雕像和描写奴隶或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恢宏壁画。

  “在墓室墙壁、甬道里,有大量叙事壁画和浮雕,这些图像都是献给伟大人物的,以替代活生生的仆役。但这些小雕像、壁画不受陈规约束,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为自然生动。”孙乃树提及,《书记像》《村长像》《磨粉女像》等雕塑都有生动的姿态呈现,这种性格化的雕塑与程式化的雕塑,风格迥然。

与法老雕像相比,类似《磨粉女像》这种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雕塑有着更生动的姿态。

  “这些壁画浮雕,风格高雅、线条优美、内容丰富。壁画上,不仅有富人社会的各种消遣,也有描写普通人的生产劳动,剥麻、割谷、赶驴、脱粒、扬场等画面。有一幅画的是4500年前造船场面,可以看到伐树、割板的劳作,以及锯、斧、锥子等工具已经普遍使用。”在孙乃树十分喜欢的《神祇·坟墓·学者》一书中,也有着这样的描绘。

  “带着平凡中的人间烟火气,种地、烧饭等各种场景都有反映,他们希望保留的世界都在壁画浮雕上描摹了出来。”孙乃树还特别指出,古埃及雕刻除了在陵墓中的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气势恢宏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

  他以卡尔纳克神庙这一古埃及帝国遗留的最壮观的神庙为例指出,这一神庙因浩大规模而闻名世界,神庙位于卢克索以北5公里处。整个建筑群中,包括大小神殿20余座。院内有高44米,宽131米的塔门。大柱厅宽102米,深53米,其中共有134根巨型石柱,每一根石柱上都有气势宏伟的雕刻,令人震撼。


画像人物为何总在“翻白眼”


  我们看古埃及的绘画,总是觉得别扭、不自然,人的眼睛总是感觉不自然,像是在“翻白眼”。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古埃及艺术的那套共同法则造就了古埃及绘画的程式化。

  孙乃树介绍,从造型方法上来说,他们都是从最具特征的角度去表现事物,认为侧面能彰显出人物特征。因此,古埃及人像多为侧面。但是,侧面的脸上,人的眼睛就会显现出“小小的三角形”,对此,古埃及人又不能认同,他们认为,人的眼睛是最具特征的角度,应该是从正面看的,于是,古埃及人像绘画都是在侧面的脸上画了一个正面的眼睛。

“侧面的脸正面的眼”是古埃及绘画最明显的特征。

  “侧面的脸,正面的上身,下肢也是侧面,虽然看着别扭,但古埃及绘画就是这样的风格。”孙乃树一言以蔽之。

  “最紧要的不是审美上的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当时,艺术家的任务是尽可能清楚、持久地把一切事物都保留下来,所以,他们不打算将事物描绘成当时当下看到的样子,而是凭记忆作画。这与后来画家对着一个模特作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有着不同,当时,古埃及人以概念先行的方式从最具特征的角度去作画。记住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古埃及绘画了。”他形象地解释道。

  这落在构图上就包括突出主题、填塞法、文图兼用、并行法、远近法、并用时间线的处理方式以分格表示,“填塞法就是,古埃及人作画习惯将所有的空间都画满,甚至是文图兼用,这与中国人构图讲究平衡、留白显得很不一样。”孙乃树还指出,在设色上,他们习惯用固有色作画。男人女人的肤色,他们的眼睛、头发都是选用固定的配色。

  在古埃及遥远的岁月里,神灵众多。猫神巴斯特被视为守护与灵性的象征,古埃及人对猫神的崇拜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此次大展“萨卡拉的秘密”展厅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展厅里有大量与猫相关的文物,地面上的猫脚印指引标识、耳边回荡着的神秘猫叫声、墙上动画中灵活跳跃的身影等虚实结合的场景,为观众营造出一处蒙太奇的猫神圣殿。艺术的特征,也在猫的雕像和绘画上清晰呈现。

  需要强调的是,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猫是神,是守护灵性的保护神、是家庭的保护神、是人们崇拜和敬仰的对象,这和我们今天作为宠物的“喵星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昕璐

来源丨青春上海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体育投注现金网_沙巴体育-娱乐场*官网@阅读:

青年报 | 宝藏老师的“私家笔记”又来了——为读懂古埃及艺术“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