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华东师大将“生态+”建设写进“五大行动计划”,用扎实的科研探索和前沿的科学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科技创新助力生态修复
软件工程学院机器人实验室、东方青帝团队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机械化等现代科技,为政府、生态公益组织和农牧草企业提供智能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生态恢复和改善解决方案,为荒漠重塑绿色生机,共筑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
我们渴望看到曾经的黄沙漫漫,在未来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为人类和自然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张新宇 软件工程学院教授
生态成果转化民生福祉
崇明生态研究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崇明横沙岛通过创新土壤改良技术实现“幸福生态米”丰收。通过运用“有机肥改良结构—微生物激活活性—水稻自然排盐”三阶段生态修复方案,在30亩盐碱化促淤圈围区示范田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该技术不仅突破滨海盐碱地治理难题,更通过命名“幸福生态米”彰显科研成果向民生效益的转化,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理念。
曾经,这片促淤围垦区因盐碱化严重被视作农业“边缘地”,而如今的丰收证明:科技创新能让生态脆弱区变成粮仓。通过激活土壤微生物活力重构生态循环,让水稻在改良后的土地中自然排盐,既避免了化学改良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又使每亩种植效益翻倍。当看到农户捧着金灿灿的稻谷露出笑容时,我们更加坚信,真正的生态修复必须让大地回馈人民。
——邓泓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国际合作共绘生态蓝图
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发起并领导联合国“海洋十年”“大河三角洲:为可持续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大科学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河口三角洲开展研究,保护大河三角洲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重构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蓝图,构建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
在全球16个重要大河三角洲中,超过3亿人正面临土地侵蚀、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威胁。我们的计划就是要打破地域与学科的边界,绘制出大河三角洲的“生命体征云图”,让每一条入海走廊都成为连接陆海的生命通道,让每一片冲积平原都筑起抵御风险的生态盾牌。我们将以学习者姿态汲取国际经验——因为三角洲的困境没有国界,科学的答案必须全球共享。
—— 李秀珍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
科考足迹丈量生命共同体
地理科学学院秉承“知行合一、勇攀高峰”的实践传统,在极地气候环境研究领域持续深耕。学院创新构建"极地-高原"协同科考体系,9人次师生党员先后奔赴南极执行科考任务,足迹覆盖南极内陆及沿海地区,其中7名队员参与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实现极地与高原科考经验的融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为服务国家极地战略贡献了力量。
青年学子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更好地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用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的极地事业添砖加瓦。
——张博 首位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华东师大学子2021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
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校园建设
华东师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形象和内涵的提升,把校园绿化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注重传承历史底蕴与把握时代特色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绿化园林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适宜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和“全国节约型公共示范机构示范单位”,华东师大坚持把绿色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提升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宣传活动,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刘萍 后勤保障部部长
校园低碳生活共赴绿色约定
第三届校园低碳生活周举办
为进一步提升环保意识,自2022年起,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低碳生活周”系列活动。4月16日,书香百年,绿意绵延——第三届校园低碳生活周在此时拉开帷幕。活动以低碳生活为核心,倡导师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以书香传承与绿意相融的理念,共同谱写低碳校园的新篇章。通过线上打卡、互动体验及实践活动,师生们在校园内深度体验低碳生活。
“环保地球市集”作为低碳生活周的启幕活动,集合了同学们在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上的奇思妙想。希望通过低碳生活周系列活动,让体育投注现金网_沙巴体育-娱乐场*官网@同学感受到绿色生活就在我们身边。
——王媛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
地球,是我们脚踏实地的“实地”,是我们乐于奔赴的“诗和远方”,是梦想仗剑走天涯的“天涯”,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希望屏幕前的你一起爱它!
来源|软件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地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后勤保障部
整理|徐心成、曾雪莲 通联|陈励、陆茂鑫、王敬、孙斐然、赵星熠、张树栋 设计|许宴、肖雅乐、茅思涵
编辑|徐心成、张新烨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