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音乐学系教授(博导),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美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现兼任中国音协音乐美学学会会长;中华美,会理事等;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讲座教授。著作有《走出慕比乌斯情节——世纪末音乐美学断想》《国外后现代音乐》《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综合艺术教育·大学音乐》《音乐美学基础》《后现代思想与音乐人类学》《品乐随想》《耳蜗中的密码——乐论杂谈》《20世纪音乐素材与技法》(译著)等,迄今发表文论2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研究》、《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文旅部文化艺术科研项目《混生音乐族性的美学分析》等课题研究;主编国家级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教育部新课标配套教材高中《艺术》(9册)。频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重点与一般项目评审工作。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带来了人类脑力劳动的解放。已知 AI 能作曲和表演,亦知它尚不具备审美体验的主体性。迄今为止它的音乐创作并未达到高端水平,但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审美资源。经过不断改良, Al 将逐渐完善,或许具备审美能力和经验,作曲和表演甚至能与音乐高人比肩,或超越人类,为人类提供更佳的音乐美食。即便如此,人类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独享生命专利:人的创造过程及其即时即地的综合条件无法复制,因此创造结果也无法完全复制;人自身的审美体验是机器不可替代的;人类个体的身心体验不可替代。